551
青海农家人的餐桌上可以少得了大鱼大肉,也可以没有山珍海味,但不能没有“尕面片”的身影。 “尕面片”,是青海农家人餐桌上的“宠儿”,如今的高档次餐桌上也能频频一睹其尊容,且一般都是“压轴”的角色。一般情况下,美味佳肴之后因美食者“囊中”空间所限,多人分食一小盆“尕面片”,当地人将这“一小盆”亲切地叫做“一窝”。 任何独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都有其出处和渊源,青海“尕面片”是谁人的杰作?真要考证起来比登天还难。所幸的是青海“尕面片”这种饮食文化的传承者肯定是青海各民族群众,也无需顾虑将来会不会被其他诸如“西餐”之类的饮食文化所取代。笔者如此镇定且充满自信,完全源自一个理由:青海“尕面片”太诱人、太美味了! 还没吃过青海“尕面片”的美食者们一定在猜测:所谓的“尕面片”是不是用机器压制出的小麦面“片状”物?用开水煮熟了佐以菜肴,这有什么好吃的?倒不如煮一碗意大利空心面呢! 说起“小麦面”的煮法,中国多数人会说“兰州拉面”、“面条”、“东北水饺”,这些都是家喻户晓的饮食艺术,但在青海能上大雅之“席”的面食还是青海“尕面片”。其原因除了“美味”之外,“尕面片”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吃到美味青海“尕面片”之前,听笔者唠叨一番“尕面片”背后的故事吧。 青海“尕面片”是中原农耕文化与高原游牧文化融合的见证 制作青海“尕面片”最重要的食材是面粉与蔬菜,食材的生产要仰仗农耕。在青海地区谈农耕,无论如何都不能绕开中原农耕文明,特别是青海河湟谷地这片美丽却又披着神秘民族文化外衣的香格里拉圣地——她养活了青海近百分之七十的人口。在地图上显示为巴掌大的、河流按“树”状结构组成的大美土地,恰是中原农耕文明向西延伸的极限之地,也是高原游牧文化向东延伸的“休止符”;谷地中的湟水北岸又是羌文化与胡文化的分界线。“羌”是牧羊人的符号,“胡”则是对牧马人的称呼。只有这样特别的地段,这里的人群才有条件创造出像“尕面片”这样的美味小吃。[/